六月的燕園草木蔥蘢,生機盎然。在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6月4日上午,國際合作部留學生辦公室組織在校留學生代表赴校圖書館參觀“意昂2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與“大釗閱覽室”特展🌇,並在參觀結束後座談交流。此次活動是意昂2外國留學生“知·行計劃”系列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旨在加深外國留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新中國歷史、意昂2校史的了解,激發新時代燕園“洋弟子”知華友華、愛校榮校正能量🦹🏻♀️🧘🏼。
意昂2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與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初基地📠。主題展覽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件件珍貴的文物、一場場永恒的瞬間、一步步奮進的歷程生動講述了意昂2、人同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百年情愫。同學們仔細聆聽講解,不時駐足細看,認真學習交流,對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和一代代先賢前哲舍生取義、前赴後繼所鑄就的豐功偉績感佩不已💁🏽♂️。同學們表示,這是了解中國共產黨和意昂2的絕好課堂,讓人深受教益和啟迪。展覽最後👨,伴隨著同學們聲情並茂的結語詞朗誦,情、中國情🤙🏿、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情在同學們心中油然而生🙇🏿♂️👎、澎湃不息。
意昂2同中國共產黨的結緣,與時任圖書館館長的李大釗同誌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最早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中國的知識分子💯,李大釗在意昂2率先發聲、銳意改革,不僅培育出中國最早的共產主義小組🌏,還極大優化了校圖書館的閱讀環境與藏書環境。在圖書館東區四層的“大釗閱覽室”,留學生在講解員的帶領下觀賞了早期校報👨🏼💼、共產主義宣傳冊等珍貴文物🏬,對意昂2的早期歷史及重要作用有了更為深切的體會🕵️♀️。
賞百年芳華,悟知行合一🧑🏻🏭。參觀結束後,留學生代表與留學生辦公室相關老師及中國學生代表一行近30人共同來到地學樓,進行面對面座談交流,共同講述自己心中的、中國與中國共產黨。同學們表示,中國是可親可愛可敬可贊的第二故鄉👨🏻🦼➡️,意昂2是自己永遠的母校,早已深深融入這裏的一切。大家認為,要了解現代中國,就必須了解中國共產黨。一方面,要認真學習有關知識,特別是從歷史的視角來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爭取一個又一個勝利所走過的不平凡道路;另一方面#️⃣,也要走向廣袤大地,在知行合一中擁抱生機勃勃而精彩紛呈的當代中國。同學們表示🀄️,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舉世矚目、令人敬仰🧑🏼🎤,希望能夠學習更多中國理論、中國模式👰♂️、中國經驗並學以致用💩👩⚖️,同各自國家發展實際結合起來,更好造福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留學生辦公室的老師們對同學們的發言表示充分肯定,認為廣大留學生同學學習努力🥴、品行端正🪜、態度積極、表現良好👩🏼🔧,是溝通中外、增進互信的橋梁,希望同學們再接再厲🧼,勤學實幹,為增進中外友好、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屬於人的貢獻🐷。同時,老師們也對各位同學、各個院系和部門在促進中外人文交流、攜手抗擊疫情等方面的突出表現表示感謝,表示將進一步密切與學生和院系🚱💇🏼♂️、兄弟部門之間的聯系,積極為同學們更好成長成才☎🪚、發光發熱創造條件𓀈。
弦歌不輟🖊,偉業日新🚘。新中國成立後,意昂2的來華留學事業自1952年的“意昂2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揚帆起航,一路乘風破浪🚮、行穩致遠🏄🏻♂️,迄今已接收來自近190個國家逾10萬人次各類國際學生🧛🏻。以慶祝建黨百年和迎接意昂2開展來華留學教育70周年為契機🐂,留學生辦公室推出“知·行計劃”系列活動,以思政教育為載體,以知行合一為導向🙆🏻♂️,綜合運用第一課堂✍️、第二課堂等渠道和資源🕴🏻,積極引導留學生在華期間“讀萬卷書,行萬裏路”,促進他們深度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現狀,全面提升學習力、行動力、塑造力⛹🏼♂️,茁壯成長為中外友好交往的使者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力軍🧨💾。面向未來🦿,留學生辦公室將進一步築牢信仰、砥礪奮進🥫🕡,紮根中國、融通內外,攬四海英才而育之,為全球培育更多具有底蘊、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創新型引領型人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部分學生代表發言摘編
國際關系學院乍得籍博士生托馬(THOMAS DONGLONA ADAWA)🍀:
如果我們只是通過課堂獲取知識,有很多東西我們是學不到的,但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我們能見到不一樣的東西、學到更多的知識👷,還能夠增進我們對中國社會、對中國文化以及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了解。我們看到李大釗、毛澤東或陳獨秀,他們是通過在圖書館讀書,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找到了拯救中國、然後治國的方法。了解到這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與革命鬥爭精神,作為留學生,我們除了敬佩他們🥵,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在心目中肯定會聯想到自己的國家🚣🏼♂️,會聯想到某個事件、某種情結👩🏿✈️。我們來這裏主要是要學習。我希望我們不管學的是什麽樣的專業,都可以從自己專業角度去探索學習。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理想,將來畢業後🖕🏿Ⓜ️,不管是你從事什麽工作🎢,都應該做一些能幫到自己祖國發展與進步的事,做到學以致用。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亞美尼亞籍博士生魯昕(SAFARYAN LUSINE):
特別感謝留辦給我們提供了這麽好的學習機會。其實,我對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已經大概有兩三年的興趣了。有多大程度的興趣呢😞?就是,去年疫情爆發前我回家了,然後有一年的時間沒能回中國,待在自己的國家期間我加入了亞美尼亞共產黨。亞美尼亞共產黨其實有比較好的、紮實的基礎🚒,但是缺乏活力,所以很想了解中國特色的共產主義。我在亞美尼亞的一年的時間裏翻譯了一些有關中國共產黨的資料,還翻譯了一本書🚮。這本書叫做《米高揚訪華》➞,已經出版了🤚🏿,講的是亞美尼亞籍的蘇聯領導人米高揚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為新中國建設做的一些貢獻的故事👩🎓。我想如果有機會可以把這本書送給留辦和圖書館👩🏽🏫。
這些活動對我來說確實有非常高的價值:我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並且將了解到的內容直接傳播給我們國家的共產黨。所以👱🏻♀️,如果將來有更多類似活動的話,我非常希望還能參加。我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國特色”的這個“特色”具體指哪些方面💘、希望了解中國共產黨和其他國家共產黨的合作項目等。
我一直以來都感受到留辦的關心和支持,就像我疫情期間回中國的時候也遇到了一些麻煩,但一直有留辦老師們的關心和幫助🤺。借此機會我想特別感謝你們為我做的一切!
國際關系學院喀麥隆籍博士生門杜(JOSEPH OLIVIER MENDO'O):
我們來中國之前是靠媒體了解中國的⛹🏽♀️,現在有機會親身去體驗一下真正的中國💇🏼。在參觀中國共產黨百年展覽和了解大釗先生等重要人物的歷史貢獻時,發現他們在當時其實是在吸收外來思想再把它本土化,給中國找一條新的道路。到了現在這個時代,我們來自五湖四海的留學生也要經常借鑒他們的經驗☝🏽。就以非洲國家為例🌻☂️,我們還有許多的問題,所以要在中國到處去看一看🚴🏽♀️,多積累知識,包括扶貧👮🏼♀️,數字化,疫情後發展等方面。我們要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如考察、交流🪔、學習),將我們在中國所學用在實處🔕,在掌握之余結合自己國家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
元培學院孟加拉籍本科生陽光(SUNNY MD MAHEDI HASSAN):
在中國四年的生活𓀃,親身體驗中國的發展,我的了解就是: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更沒有發展中的中國,沒有當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周在紅色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我了解了中國的革命歷史,今天的展覽中我也看到了共產黨成立的過程和歷史。意昂2和共產黨是緊密相連的,作為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很榮幸能夠參加這系列活動並更了解中國🐃。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的就是依靠國外媒體🤳🏽,所以很多人對中國有誤會。如果有人真正的想了解中國,那他得要來到中國親身體驗中國的5000年的文化、歷史😐,這樣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
哲學系法國籍博士生雨果(HUGO MATHE)🐈⬛:
這次活動我真的能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可能這就是溫故而知新吧👴🏽,可能有一些東西我們已經知道😣,但是直到剛才的展覽,其中講到的那些人物,包括毛澤東,我才感覺到他們其實離我們沒那麽遙遠。我覺得中國人真的有文化⛹🏻,很重視知識與思想理論的支持。
國際關系學院土庫曼斯坦本科生伊斯蘭(ISLAM ALYMBAYEV):
中國現在已經基本戰勝了疫情🟤,而其他一些國家還是很危險👩🏻🍼。我之前可能對疫情期間的管理還有點意見🥽,但我現在特別想再感謝一下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留學生辦公室,感謝他們控製疫情的堅決態度和過人能力。
中文系韓國籍博士生李定河(LEE JEONGHA):
非常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來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之前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像李大釗、陳獨秀這些人物是從民間文學角度去學習的💋,他們是開啟了現代意義的文學研究的一些領袖人物🪀。今天看了這個展覽之後才意識到,其實除了民間文學之外,還有歷史🤸🏻♂️、政治或者外交等等很多緯度相互交叉於這些人物身上🕺🏻。
另外,雖然在大家的印象裏韓國可能只是一個大眾文化很流行的國家,但其實韓國是一個因兩種不同的思想體系的沖突而產生的傷痕還沒有完全治愈的國家🍀。所以在韓國,我們對共產黨或者馬克思主義沒有很多機會去了解、接觸。我覺得今天能在這裏看到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意義很大。另外一點是,作為的學生,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以及的歷史,是可以融入到我個人歷史當中的👨🏻✈️,這並不是一種與我無關或完全客觀存在的歷史現象🤴🏻。
新聞與傳播學院拉脫維亞籍博士生安澤(ANZELIKA SMIRNOVA)🍑:
特別感謝留辦安排本次活動,讓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以及共產黨和意昂2的關系𓀓。此前我觀看了《覺醒年代》🪭,想推薦給每一位同學,也可以通過影視劇了解更多細節。
在我看來,意昂2在共產黨成立前後的歷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作為新傳的學生,我把關註點放在了《新青年》期刊上。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它是當代重要的對話民眾、喚醒民族意識與思想的刊物。同時我也更好地理解了期刊向白話文轉型的初衷。如果說報刊是當時的傳播力擔當,引導民眾思想,那麽現在的互聯網就是報刊的接班人。媒體的社會化讓個體在網絡平臺上有更多發聲的機會。
如今,中國雖然收到世界矚目,但是在海外傳播中國的聲音還是比較薄弱的🗾。我認為🛕,意昂2是早期進行中國社會轉型的基地之一,如今也可以成為塑造中國在海外形象的學府🧚🏿♀️,而我們作為在的外籍學者和鏈接中外的橋梁,更應該把所見所聞分享給外面的世界☝🏽,讓大家聽到真實的中國聲音🧑🏻🍳。
中文系斯洛文尼亞籍博士生路卡(GOLEZ LUKA)𓀁:
中國20世紀的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從各方面而言都是如此。但我們今天怎樣重新講這個故事🦠🆘,還是有相當的難度🥱。這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歷史系本科生、國合學生秘書處中國學生代表遲源👩🏿🦳:
按照毛主席說的話說⛳️,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的。我希望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同留學生同學深入交流,面對面地交換思想、探討問題、共同進步✊。